傈僳学网

天下傈僳是一家 中华民族是一体
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新闻动态 机构概况 机构设置 主任简介 顾问风采 重要观点 学术交流 学术刊物 傈僳视听 傈僳图库
热烈庆祝傈僳学网上线两周年暨网民点击率突破十万!!热烈祝贺玛嘉加朵荣获央视大型选秀节目“寻找刘三姐”全国冠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傈僳学研究中心
推荐文章
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
鲁建彪教授应邀参加第二届中…
云南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系列…
首届中国傈僳学学术研讨会在…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
 
学术动态
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15 11:12:22

2012-06-11 14:35:16 作者:白玛 来源:人民政协网

 

与汉文化相比,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显得不够充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建立少数民族各自的文化体系,论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历史上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岁月刻画出来的民族特点,是渗透在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的民族性格,是每个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有独特的文化体系、文化发展模式和文化表现形式;二是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和谐统一的特点。这种影响不仅是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有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更有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活个性曾经对汉族文化形成巨大冲击,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汉族文化,也深深地渗透到少数民族文化之中,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多元的文化环境和各民族交相辉映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

(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振兴的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注意维护少数民族的发展权益,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奋斗目标,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文化发展繁荣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逐步演化为文化发展问题,文化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既可拉动经济增长,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经验证明,文化是更高形态和更深层次的民族问题,从文化入手做好民族工作,可以解决各少数民族发展的根本问题,可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可以引导少数民族在自我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形成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议

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特定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的文化定义。由于受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偏重于文化表现形式,相当程度地忽略了少数民族文化体系建设,对文化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发展民族文化的措施不够有力;二是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三是少数民族地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四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对整理和挖掘文化遗产、推动经济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支撑作用。有鉴于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是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基本途径,也是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重要保障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加强各级各类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牧区电影放映、农(牧)家书屋等工程,奠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要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网络,开辟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和完善一批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服务平台和文化活动平台,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要做好少数民族语言电影电视片的创作翻译、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和少数民族戏剧节目的编创工作,保障群众文化权利,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要加强民族教育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做好双语教学工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变嵌入式文化活动为内生式文化活动,激发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内生动力,发挥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作用,增强持久发展能力。各级政府要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在经济社会支出中的适当比例,切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工作。

(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一是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及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文物保护工作。注意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文物保护单位,形成国家、省(区)、市(州)、县级文物保护体系。要注意挖掘文物古迹的内涵与价值,从大历史、大文化的角度看待文物古迹,从新的视角评价文物古迹,特别要注意从少数民族自身的历史发展认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要加大各级文物的保护力度,各级财政部门都应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增加文物保护的投入。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注意在保护基础上的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二是做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域,由于文化发展方式的差异,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更多地采用口头传承的方式,生产生活用品也更多地采用手工方式来完成,也更容易受到现代文化和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冲击,更容易在现代生活中流失。要健全和完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大传承人规模,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对特别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等,应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增加财政投入,拨付专项资金,进行系统地挖掘和整理,使之在传承基础上发扬光大。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方法,鼓励采用生产性保护方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群众增收服务。要注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相对富集地区,采用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办法,采取综合措施,做整体性保护。三是突出强化教育功能,发挥文化遗产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利用丰富的文化遗产,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文化的差异看起来是表现形式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文化体系的差异。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经过众多学者两千多年的努力,儒家学说为主要代表的汉族文化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阐释和挖掘。与汉文化相比,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显得不够充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建立少数民族各自的文化体系,论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概括总结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就和渗透到社会各方面的文化现象,重视各民族民间文化体系建设。中国各少数民族基本上是群众性信仰宗教的民族,在长期信仰宗教过程中,宗教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最为核心的部分。要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和对待宗教,肯定宗教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贡献,挖掘宗教教义中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容,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解释,发挥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要重视宗教寺院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条件地加以保护。要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要落实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建议国家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体系建设,为少数民族文化增添持久发展动力。

(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深化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国有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要依托优势文化资源,发展有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类、歌舞类产业和动漫产业,要依托丰富的文物古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与促进文化事业和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结合起来,借用市场的力量,挖掘和整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扩大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形成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 上一个文章信息:
  • 下一个文章信息: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云南民族大学傈僳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12 lisux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Site Hit Counter
    本网站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滇ICP备11002595号-1 技术支持:中国翼通 主任邮箱 abiao3310@163.com 5038953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