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民间艺人阿石才
周荣新
傈僳族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国内云南、四川70万,国外缅甸、泰国等40万,在100多万傈僳族中,“阿石才”的真实姓名或许没人能叫得上来,但“阿石才”这三字所代表的艺术,却大名鼎鼎,余音绕梁。
阿石才原名“雀丽军”,1966年生于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拉美荣村。出生前,他父亲就去世了。过去的傈僳族结婚早,女孩十五六岁当妈妈,并不是笑话。而雀丽军的母亲生他时,已年届二十。20岁才生他,雀丽军后来取“二十才”的谐音,把自己的艺名就叫成了“阿石才”。5岁时,玩乐的阿石才意外受伤,无医无钱及时治疗,致使他左眼永远伤残失明。只能用一只眼看世界的阿石才刚把他山村小学的课本读到五年级,因孤寡的母亲交不起每学期仅三元的“学杂费”,被迫辍学,回家放猪放羊。
阿石才的母亲没有出众的歌舞才能,他接触民间艺术纯属一次偶然的机会。鲁甸乡是个纳西、傈僳、白、藏等民族杂居的高寒山乡,各民族文化绮丽瑰奇,而其中的傈僳族更是个“歌舞不分家”的民族,他们大碗喝酒,柔情歌唱,潇洒舞蹈,酒和歌舞正是他们驱赶大山寂寞、衣食贫穷的锐利武器,歌舞就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他们抬头唱云,低头唱心;远唱山,近唱水,出口成词,旋律生情,什么都能以歌传声、以舞表情,甚至,民俗特异到连人死了,也要又唱又跳三天再三夜。11岁那年,在村里一位老者的葬礼上,几位傈僳族民间的老艺人弹唱至第三个夜晚深夜两三点时,嗓音哑了,手臂酸了,如醉如痴守了老艺人三天三夜的阿石才,好奇而胆怯地拿起了一位艺人腿旁的葫芦笙,试着吹抚了两声。这一吹不得了,好像唤醒了沉睡在傈僳少年心中的音乐,让他如沐天河之水洗脑润心的灵透。第二天,阿石才说了种种理由,再抹了一把又一把鼻涕眼泪,终于说动了母亲,求母亲拿出了两三个月的5元生活费,买得了老艺人自制的那把简易葫芦笙。
乐器在手,同样是放猪的天地,视听却豁然开朗,别样动人了。看天,天蓝了,即便是乌云翻滚,那泼下的雨也是轻重缓急各各有别的乐音;看地,林密了,小河的水流和山泉的鸣唱,一个是铮铮的小伙一个就是温情的少女;清晨的鸟叫和傍晚的鸟啼,有喜还有悲;就连那单调无聊的猪哼哼,阿石才也从小猪声里听出了高音,从母猪声里掌握了低音……阿石才采集天地万物之声于心,以手闭合葫芦笙声孔传达心音,放的猪小的大了、大的老了,他把个乐器也摆弄得随心所欲,你想笑它便笑,你想哭它便哭,俨然一个人了。也真奇了,熟悉了声音低沉、五管长短不一犹如五个手指或说五弟兄的一个葫芦笙,阿石才再把民族的三弦(吉字)、琵琶、笛子等拿来尝试,只几分钟就心领神会、熟练运用,又是手传心,乐器也表心声了。
阿石才的出生地拉美荣村,纳西族众多,受纳西族恋爱“时授”的影响,这里的傈僳青年男女谈恋爱,也避着长辈远远躲进山林,男的在一边、女的在另一边,隔着一丛荆棘或一线小溪,你来我往对唱情歌,通宵达旦。唱歌时,你可以依据民族丰富的曲谱演唱,但歌词常常是即兴编撰、临场口头填写。15岁的阿石才加入少男少女们月光、星星下的队伍,很快显示他据谱编词的才能。他说,对方上一句还在他耳孔继续,下一句该怎么接,他瞬间可以筛选出几句歌词中最好的一句来抛唱过去,引得对方又快乐、兴奋地往下接。情意初开的阿石才,找到了艺术舞台的阿石才,陶醉在情歌天分中的阿石才,会连续数天数夜,白天干活、夜晚对歌,乐此不疲,激发出生命光闪闪的纯真歌唱。
阿石才在伙伴中激发了演唱天才,发掘了演唱才能,他在村里有了名气。小有名气的阿石才当然不满足小小的乡村拉美荣,就走出去到更大更远一点的乡政府所在地表现,再走出去到更大更远一些的县城表演。走的地方多了,见的世面大了,学的民族歌舞多了,名声也成正比例增长,他成了傈僳族中数一数二的“青年艺术家”了。
1998年1月,受黎明乡的邀请,离婚后大病初愈、聋了右耳且欠下一身医疗费的阿石才,将家里的12亩耕地无偿送人耕种,丢下弱智的大儿子,带小儿子巴桑到这个以丹霞地貌美景闻名的傈僳族聚居地工作,说好乡政府每月给他300元工资。他才领了一个月的钱,工作又没有着落了。他本来想走,为儿子读书,他坚持了下来。白天他打扫厕所,用胶轮车跑上12-14趟,将黎明街道的所有垃圾运走。领导下乡视察时充当陪同,有空了当当攀登千龟山景区的导游。晚上,他召集一帮帮年轻人,带动其他年龄的文艺爱好者,在乡政府打跳、唱歌,把个群众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乡里成立“青年之家”后,没有设备,他就用自己捡纸板卖的钱,买回了录音机、话筒等。
阿石才以自己的韧劲坚持着,坚持中,他儿子小巴桑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六一”儿童节时,巴桑成功在省电视台演出,演出结束孩子向省委一位领导献上红领巾,领导爱惜少数民族人才,只一句话,就让巴桑免费进了昆明的一所学校,可以从初中一直读完大学。
在风景如画的黎明,阿石才还重又找到了他的爱情。女人阿花同样多才多艺,在爱情之光的照抚下,两个曾经饱受不幸家庭摧残的人,只用了11天时间,就和几个民间歌手共同录制成了三盒录音带,将傈僳族原生态的民族歌舞和经阿石才改编、创作的傈僳歌曲广泛推向了市场。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很快借助外界的力量,拍摄、发行了两碟《丽江黎明傈僳族歌舞打跳》VCD,以现代视听手段宣传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
2004年底,玉龙雪山下的东巴谷生态民族村修建了几个原生态的民族院落,当傈僳族古老的木楞房最终落成,久闻“阿石才”盛名的东巴谷,聘请阿石才、阿花去主持“傈僳山寨”的工作。阿石才以他出众的艺术才华,以他层出不穷的创意,以他尽心尽责的服务,让进入院落的中外游客,既赏了傈僳族五光十色、变化无穷的歌舞,又观了赤脚爬刀梯的惊险,赤脚踩、舌头舔烧红铁犁铧的触目惊心,使很多客人流着泪和他们一群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傈僳人挥手告别。
2008年,阿石才还短期去过四川攀枝花市的老拱山傈僳山寨,培训、指导那里的傈僳族同胞。
2009年,丽江傈僳文化研究会成立后,阿石才得以专职从事傈僳文化工作。
13年来,阿石才历经贫困、病痛和家庭的多次变故,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但他始终热爱傈僳族的民间音乐和歌舞,曾走遍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拜师学艺,也曾到了缅甸、泰国、越南等。这些经历,切开他肉身的苦痛时,也释放了潜藏的艺术能量,2009年起,他的演唱艺术进入高峰期。这年,他和王世美母女及其养子“小蜜蜂”参加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爱国歌曲大家唱》,获得了月赛冠军;在首届云南省傈僳族原生态歌舞大赛中,阿石才的两个节目同获一等奖;同年,根据他的人生经历,熟悉他的朋友创作的30集电视剧文学剧本《傈僳二重唱》得以出版;根据他早期生活改编的电影《背上歌声去远方》投拍,他和丽江著名演员邱林一起,演绎了自己的动人故事。影片参加第13届“北京放映”,他受邀参加北京的首映式,跟宁静、吕丽萍、王思懿等著名演员一起在闭幕式上同台演出。2010年,他推出音乐专辑《三江天籁》,先是跟阿香参加上海卫视的《中国达人秀》演出,在360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进入前40强,随后,又与王世美母女一同参加央视的《我们有一套》演出,荣获第一名。今年,他推出第7部个人演唱专辑《三江天籁2》后,参与中国傈僳族第一部大型纪录片《追赶太阳的民族》的拍摄,好友则依据他后期的经历,又写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前妻后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