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学网

天下傈僳是一家 中华民族是一体
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新闻动态 机构概况 机构设置 主任简介 顾问风采 重要观点 学术交流 学术刊物 傈僳视听 傈僳图库
热烈庆祝傈僳学网上线两周年暨网民点击率突破十万!!热烈祝贺玛嘉加朵荣获央视大型选秀节目“寻找刘三姐”全国冠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乡
傈僳学研究中心
推荐文章
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
鲁建彪教授应邀参加第二届中…
云南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系列…
首届中国傈僳学学术研讨会在…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
 
民族乡
迪庆州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13 14:13:11

地理位置 拖顶乡位于德钦县南部,东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一衣带水,西邻霞若傈僳族乡,南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毗邻,北接奔子栏镇。全乡国土面积375平方千米。2005年全乡总耕地面积1.07万亩,其中水田688亩,旱地9998亩,粮食总产量328.25万千克,人均有粮340千克,草场面积为1.22万亩,牲畜总存栏数2.22万头(只),出栏6045头(只),农村经济总收入771.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1元。

行政区划 拖顶公社组建于19755月,下辖原属霞若公社的洛沙、左力、拖顶、大村四个大队。1976年由上级拨款,在拖顶的扎打坝新建乡政府机关及其他站所,1984年原奔子栏区洛玉乡规划到拖顶区。1986年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县城建局详细规划后,把乡级机关再次搬迁到角正通。1988年拖顶区改为拖顶傈僳族乡。全乡辖拖顶、大村、洛沙、左力、洛玉5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78个村民小组。

人 口 1978年全乡总人口5878人,其中男性2920人,女性2958人,其中傈僳族2874人,藏族2928人,其他民族76人,人口增长率4%1985年全乡总人口7807人,其中男性3561人,女性4246人,其中傈僳族3729人,藏族3981人,其他民族97人,人口增长率1%1995年全乡总人口8723人,其中男性4164人,女性4559人,其中傈僳族4184人,藏族4448人,其他民族91人,人口增长率2.1‰;2000年全乡总人口9379人,其中男性4696人,女性4683人,其中傈僳族4501人,藏族4783人,其他民族95人;2005年全乡总人口9643人,其中男性4567人,女性5076人,其中傈僳族4311人,藏族5241人,其他民族91人,人口增长率1‰。

农 业 拖顶乡从气温来分有江边河谷、半山区、山区三个带,江边河谷一年两熟,种植水稻、小麦、玉米、青稞、大麦及其他杂粮。半山区一年两熟,但两季矛盾突出,种植小麦、青稞、玉米、洋芋、豆类等作物。山区一年一熟,种植冬小麦、青稞、洋芋等作物。1978年末全乡总人口5878人。耕地面积1.22万亩。粮食总产量106.35万千克,人均有粮273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78元;1985年末全乡总人口7807人。耕地面积1.16万亩。粮食总产量246.89千克,人均有粮213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142元;1995年末全乡总人口8723人。耕地面积1.2万亩。粮食总产量286.15万千克,人均有粮328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420元;2005年末全乡总人口9643人。耕地面积1.07万亩。粮食总产量328.26万千克,人均有粮340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961元。

科技推广 拖顶乡1982年建立乡农技站,主要负责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是良种推广、推广水稻良种科选一号、云粳9号、7号等品种,推广玉米良种丹玉6号、鲁单7号、掖单2号、掖单13号、京杂6号、烟单14号、中单2号、京早8号等品种。推广小麦良种西昌16号、风麦1314,西藏肥麦等品种。二是在耕作技术上先后推广过水稻、蔬菜地膜。玉米纸袋育苗、玉米定向条栽、玉米制种、小春条播及蔬菜塑料大棚等技术,由于大面积推广新品种与新耕作技术,使拖顶乡的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高,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160.35万千克到2005年的328.26万千克,年平均增产6.22千克。

畜牧业 1975年成立乡兽医站,有3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全乡牲畜的改良,各种疾病的预防、治疗、品种改良、草场保护与改良,各种动物及肉食品的检疫等工作。1978年全乡牲畜总存栏数达3.35万头(只),1985年全乡牲畜总存栏数3.52万头(只),1995年全乡牲畜总存栏数达3.6万头(只),2005年全乡牲畜总存栏数达3.39万头(只),其中牛7993头,猪9172头,骡马523匹,羊3972只,鸡1.22万只,出栏450头(只),畜牧业总收入达400.75万元。

林 业 拖顶乡国土面积375平方千米,其中林地面积46.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3%1998建立拖顶国有林场,共有职工42人。1982年按照全县的工作部署,全乡开展了稳定林权,划定自留山的“两山”划分工作,并颁发了山林证和自留山使用证。2000年国家实施了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在拖顶乡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共6796亩,此工程项目对保护生态、增加农民的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乡共有集体林2.7万亩,人均28.5亩。盛产松茸、羊肚菌,天麻、伏苍、竹茶等菌类与药材等林下产品,是本乡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开放,拖顶核桃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据统计年销售在200~300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水利水电 2005年,拖顶乡共有大小水沟48条,灌溉面积325亩,流量较大的水渠有大村水沟,巴龙大沟,吾斯洛大沟,都洛大沟。拖顶大沟是拖顶乡流量最大、里程最长的水渠,于1958年初开工,1959年底竣工,长达13千米,投资10多万元,投劳30多万个工。1985年因修拖霞公路时被废。用管道引水的有巴龙管道,巴龙管道长3千米,引用流量0.05秒立方,总投资40万元,主要解决该村民小组的人畜饮水与农田灌溉。

1978年以来,拖顶乡先后建立了6座电站,其中罗沙、普通村、大村、洛玉、归龙5个属农村小型电站,后来因管理不善或施用年限较长而被废,吉仁电站是拖顶乡建在香格里拉县境内的电站,于1979年开工,1980年竣工,发电量为320.2千瓦,吉仁电站的建立解决了全乡生产生活用电,总投资达79万元,其中国家34万元,贷款23万元,投工投劳22万个工。1997年因州政府建立吉任河电站而被废。现在拖顶乡机关与农村生产生活用电由吉任河电站供应。至2005年全乡输电线路120千米,变电站一个,78个村民小组已通电、农村电网改造建设的总投入资金大450万元。

农村改革 1980年根据上级的相关精神,在拖顶大队开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把以生产小队为主的经营方式改变为以户为主承包经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81年底全向所有生产小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3年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屠宰税、乡镇统筹款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费,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

文化广电 19829月成立拖顶乡文化站,配备了照相机、录音机电视机、放像机等设备,工作人员1人。1990年在县广电局的支持下,在拖顶子通农建立了一台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差转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1993年新建了拖顶电影院,共有187个座位,配备了全套放映设备。2005年,乡政府所在地,拖顶村民小组,大村白瓦、白古、白米村民小组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有线电视,可接收中央台及云南台等其他省台的10多个节目。拖顶是民族歌舞内容十分丰富的地方之一,节庆、婚嫁,房屋落成典礼等都要举行隆重的民族歌舞表演,表演有藏族的“鲁”、“琼日”、“锅庄”、“情舞”、“卡加”还有傈僳族的“阿优又”等,是德钦县歌舞文化气息最浓郁的地方之一,1986年由民间艺人松巴、鲁茸尼玛、楚初、鲁茸等表演的酒歌“达巴拉生”、“尼玛亚几”等节目在全州民间文艺演出中荣获“民族歌舞表演奖”。

教 育 1978年,全乡共有31个校点,其中完小1所,初小6个,一师一校24个,在校学生912人,教职工61人;1985年,全乡共有33个校点,其中中心完小1所,初小6个,一师一校26个,在校学生984人,教职工72人;1995年全乡共有37个校点,其中完小1所,初小6个,一师一校30个,在校学生1026人,教职工81人;2005年,全乡共有校点30个,其中有1所中心完小,6个初小,29个一师一校,全乡教职工62人,在校学生90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98%,在校生辍学率0.88%

卫 生 1975年成立拖顶公社后,拖顶只建立了医疗点,直到1988年才改建为拖顶卫生院,1989年称为拖顶中心卫生院,2005年已配备了38万元医疗设备,职工总数达17人,其中职医师2人,初职15人。1985年门诊看病人数7818人,门诊总收入1.3万元,住院人数160人,住院收入4032.3元;1995年,门诊看病人数1.83万人,门诊总收入19.86万元,住院人数260人,住院收入1.88万元;2005年,门诊看病人数1.15万人,门诊总收入24.11万元,住院人数136人,住院收入1.53万元,治愈率70%,住院率50%,死亡率1%,疫情报告及时率100%2005年拖顶乡新出生婴儿91人,无计划外生育,育产妇系统管理率43%,新法接生率42%,住院分娩率35%

财政金融 2003年全年财政收入188.6万元,总支出188.6万元,县财政补贴188.6万元,全乡有存款余额1252万元,其中居民存款1054万元,发房贷跨528万元;2005年实现城镇居民存款余额1533万元,发放贷款966万元。

民政优抚 1996年发放优抚款3600元,1997年发放优抚款5300元。

交 通 拖顶乡在1985年前,运输全靠人背马驮,1983年拖顶—其宗公路列入县乡公路建设计划,1984年测设,1985年初开工,是年9月竣工,全长28千米。1983年修通拖顶—霞若公路,全长15千米。1985年修建各加尼拉公路30千米,投资90万元。1995年修建得通公路13千米,投资45.5万元;左力路21千米,投资74万元。1999年修建大村公路14千米,投资115万元。2001年修通拉卡路11千米,投资35万元。2004年修建布通能路15.5千米,投资116万元。2004年修通洛玉路9千米,投资277万元。村组公路共建设里程113.5千米,总投资753.6万元,实现村村通公路。

2001年拖顶大桥开工,由于资金不到位,2005年才竣工,总投资370万元。是连接州县的主要桥梁,属于斜拉桥。下哼大桥:于1985年动工,1986年竣工,总投资41万元,是连接珠巴龙河东西岸的主要桥梁,属于石拱桥。

自然灾害 1978年以来,拖顶乡发生了多次各种自然灾害,灾情比较严重。1979年拖顶村民小组民房失火,烧毁了9家农户与生产队仓库,造成了2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19992月,大村尼木拉村民小组民房火灾,23个农户被烧毁,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0411月罗沙村申江村民小组发生民房火灾,9个农户被烧毁。1994745时,大村下特大冰雹,上片、中片灾情严重,10多个村民小组大春造成颗粒无收,由于下冰雹的持续时间较长,造成了特大的泥石流灾害,冲毁了8座水磨房和拉鲁各公路桥梁,此次冰雹灾是拖顶历史上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摘自德钦县志)

 

 

  • 上一个文章信息:
  • 下一个文章信息: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云南民族大学傈僳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12 lisux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Site Hit Counter
    本网站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滇ICP备11002595号-1 技术支持:中国翼通 主任邮箱 abiao3310@163.com 503895385@qq.com